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观点观察丨紧跟时代 民乐要不要交响化?

0

 民族乐器之行径宛若江南小镇的古巷,白墙褐瓦的仿古建筑中,埋却了秦楼风月的沧桑,洗尽了六朝金粉的铅华,甚至于它的悠长寂寥也仿佛不再,剩下的只是一座空洞的楼宇,这可不是民族乐器的现状么?

  而今,对民乐之未来,大唱赞歌者多,心怀忧患者少。殊不知,音乐艺术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如果缺少了文化与历史的厚重,缺失了对传统的继承,还真成了“落毛凤凰”,不过是一副徒具表象的空壳。

  在100多年的“西学东渐”过程中,西洋音乐艺术的种子也开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它们的艺术表现形式自成一格,这本是值得学习与借鉴的地方。可惜的是,西乐之于民乐,并不是儒释道的“三教合流”,而更像外来物种对本土物种的侵袭。

  自古穷则思变,这是民族的精神,理应弘扬。目今,众人都在大谈民乐创新、民乐改革——在音乐的表现形式上开始追求新奇,乐器的本身上也追求另类,百花齐放之下,当然也有所成绩,不过更多的只怕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中国民族乐团(以下简称“民乐团”)要不要交响化的问题,其实很早就有人提出。日前,在第二届华乐国际论坛上,相关学者、教授也相继谈到了这个问题。这本不属于“经营”题材,今日论述此话题也似有偏题之嫌疑。正如,你民乐交响化与否和我琴行经营又有何关系呢?

  实则不然,琴行赋予的使命绝不仅仅是销售几件乐器、培养几个学生。可以预言,在今后很长的时间里,音乐的传播、传承,几乎都要依靠琴行的推动。当琴行从目前的混战经营走向今后的寡头经营的时候,那些全国超大型琴行所肩负的责任便不容小觑了,这些琴行将在民族音乐艺术中发挥重要作用。

  国乐不振,非是国家经济之罪,实乃民族音乐艺术在传承上出现了断裂,而西洋乐器又占据了主导位置。毋庸多言,我们只是想探讨民乐要不要交响化?交响化之后的民乐能不能借鉴、学习西乐团的技巧?抑或是从中丧失了民族音乐的独特美感?甚至是在交响化之后,民族音乐被西洋音乐所同化?这都是琴行的老师们在今后教学过程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建立有特色的民族交响乐团

  交响乐是音乐体裁中较大的体裁,是音乐艺术较高的表现形式。那就有些意思了,我们这里的人,都喜欢最大、最优、最全,民乐中没有交响乐团还真不行,与各方面的发展都相矛盾。你想,奥运会要最大,高铁要最快,民乐中没有交响乐团,岂不是一身名牌之下穿的却是2元一双的袜子?

  所以,在许多“大鸣大放”之余,有不少人认为,音乐艺术需要和国际接轨,民乐团也需要走交响化的道路。

  民乐交响化中很多忠实拥趸都是“乐届”有分量的人物,也正是这些人推动了民乐交响化的进程。据相关方面的了解,中央民族乐团前团长俞松林就认为,民乐要发展,一定要吸收西方交响乐的优点,让民乐交响化,改革民族乐器,丰富民乐的表现力。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王甫建也提出,交响化是民乐发展的必由之路,借助西洋音乐的成功机制来发展民乐,与传统并不相悖。

  著名作曲家、小提琴协奏曲的作者何占豪表示:“大型的民乐合奏艺术是时代的需要。”请注意,果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需要。他还说,“不是说西洋音乐不能表现中国民族题材,但由于中国的民族音乐语言千百年来是通过中国民族声乐和器乐来表现,中国民族重大题材的作品更适于由民族管弦乐队来表现。”

  另,作曲家李民雄也说:“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就是要向交响乐化发展,因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乐器的音色丰富,是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所不具备的,建立新型的大型民族管弦乐队是现代中国的产物。我可以预言,中国新型民族管弦乐队在21世纪将成为‘国际第二乐队’。”

音乐艺术不能缺乏异体

  中国的音乐要不要交响化,民乐要不要交响化?

  近期,在第二届华乐国际论坛上,著名文化学者林谷芳先生一言以蔽之:“当一种文化缺乏异体的时候,就决定了它将要走向灭亡!”他还说到,中国的音乐是中国人独有的对天地万物的理解,承载的是中国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有中国某民乐团到欧洲巡回演出,主要之目的、之宗旨,乃是发展东西方文化,为东西方音乐艺术的交流做出贡献。初衷当然是好的。该民乐团带着友谊、带着诚意来到了梦幻之国、音乐之都,当然,我们都拿出了自家的乐器——民乐交响乐,古筝、二胡、扬琴、竹笛、琵琶、唢呐,吹吹打打的,什么都有。

  演奏的曲目是什么呢?《蓝色多瑙河》。接下来,这支民乐管弦乐队便开始演奏了,小序曲、小圆舞曲……直至尾声。当然,国际友人给我们的民乐乐团依旧报以礼貌的掌声,或许有人称赞为东方神曲,妙哉妙哉!

  在论坛上,中国音乐教授王中山先生指出,他们演奏的根本不是《蓝色多瑙河》,而是“多瑙河之蛙”,尤其是在旋律进行的过程中,唢呐的声响显得特别突出,而每次唢呐“呱呱”一响,就联想到了整条蓝色的梦幻般的多瑙河中,缘何被一片蛙声惊扰了这番寂静。王中山先生甚至直言:“这简直就是去出丑!”

  香港音乐学者刘靖之说:“中乐不应‘交响化’,因为‘交响化’从来不是中国音乐文化的组成部分。但中乐应该现代化,以表达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思想,而大型合奏应该是建立在小组合奏与重奏的基础上。” 他甚至提出,应该建立一支“中国古乐团”,以保存传统音乐的形态。

发展独特的音乐元素

  且先不谈交响化的问题,论坛上,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原所长乔建中说:“从20世纪初到现在的100年中,能留下来的传世之作有多少?”

  民乐往往是如此:笛子大师的演奏技巧在达到登峰造极之后,总能留下几首较为有影响力的竹笛名曲;琵琶大师技艺炉火纯青之时,也能整理出几首经典的琵琶曲;古筝演奏大师能博采众派之长,自能编出几首生动的古筝名曲;古琴大师亦能深入坟典,思接千载。他们做一行深究一行,往往都倾注了一生一世的心血。不过都在自己的领域之内,鲜有旁通。

  艺术都有着鲜明的个人色彩,这些各门各派的独奏曲也难能统一。

  与此同时,学院派所接受的都是全盘西化的乐理知识,五线谱、大小调、和声学等等。学院派培养的大多数作曲家对民族音乐的特性不见得有很深的领悟。这话若是被专业人士听见只怕是要被拍黑砖的!但事实上,我们的民族音乐有哪些是广为流传的?有哪些是出自学院派之手,动辄“中国十大古典名曲”,这些古典名曲和学院派有什么关系?作曲系毕业者,很少写琵琶、古筝、二胡的独奏曲,都去写交响曲了。

  这便是中国原生态音乐缺失的根本,没有活水之源,还谈什么交响化?除了《步步高》就是《喜洋洋》。我们不要谈政治,披上了某件外衣,就喜欢做一些滑稽的事情。再说,“进口”的西洋交响乐又不完全适合民乐的演出,例如,民乐中没有低音乐器,而低音乐器确是西方古典音乐中必须有的乐种。

  中国音乐教育的畸形化,已经在逐渐吞噬民族音乐的灵魂。所以,目前来看交响不交响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先研究一下自己的病症在哪里,我们的音乐教育缺少了哪些东西?琴行的责任很重大,可以将其看作又一次“私学”兴盛的时代,在这里传道、授业,这也是文化复兴的希望所在,琴行同仁们,看你们的了,好吧,我们尽量乐观!

海豚服务
关注微信 与客服沟通
提醒:登录,按照初始用户引导完成设置!
推荐使用:火狐浏览器
  • 联系方式
  • 周一至周五 09:00-17:00
  • 官方Q Q:1022716097
  • 官方微信:shhaitun168
  • 合作伙伴
  • 联系客服免费演示